首页 > 近期数据

《经济研究》数字经济发展、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与异地分类投资

进入数据库
来源:经济研究发布日期:2025/10/29 8:04:57

## 摘要

促进资本自由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毋庸置疑,数字经济是助推资本自由充分流动的重要动能。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以及母子公司生产关系信息,从规模、模式和方向三个维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本跨城市非对称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包括:第一,显著促进本城市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外地资本的进入,但对资本流出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第二,同时促进市场扩张型、跨行业型以及分工型资本的非对称流动,对生产型、销售型和研发型的资本流动存在积极作用,但会限制加工型投资的流入;第三,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数字鸿沟”现象——本城市与数字经济水平更高的城市之间资本互动的增加明显超过与数字经济水平较低的城市之间的联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母子公司所在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对母公司的融资约束和委托代理成本具有非对称性影响,而两地之间的数字鸿沟会降低企业的异地投资效率。本文研究对于全面理解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价值。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资本流动 企业投资模式 全国统一大市场 投资多元化

数字经济发展、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与异地分类投资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论文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关注数字经济如何改变资本跨区域配置。作者指出,信息技术降低跨地区交易与监督成本,重塑资本空间流动特征,并可能在不同数字化水平城市间引发非对称联动与“数字鸿沟”。

在理论层面,结合交易成本视角与企业纵横向投资决策逻辑,提出数字经济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与部门效率,进而影响资本流出、流入及其结构。研究由此具有对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意义。

二、论文主要内容

首先,论文从“规模—模式—方向”三维展开:在规模上,数字经济同时促进资本外出与外来资本进入,但对外出的促进更强。

其次,在模式上,数字经济显著推动市场扩张型、跨行业型与分工型投资;细分分工型投资中,生产、销售、研发型流动被促进,加工型流入受到抑制。

再次,在方向上,随着本城市数字经济提升,与高水平城市之间的资本互动增幅更大,而与低水平城市之间的互动受数字鸿沟制约。

最后,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缓解母公司融资约束、降低管理费用率;同时加剧产品市场竞争(行业集中度下降)、提高生产效率(TFP)、降低销售成本并激发创新(专利授权增加)。数字鸿沟扩大不利于子公司创新产出与持续存续,降低跨地区投资效率。

三、论文实证设计

论文使用的数据来源包括: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设立子公司信息(CSMAR),据此构建“城市对—年份”平衡面板与资本流动矩阵,并人工识别母子公司生产关系;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依据六大维度19项指标构建,指标及来源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电子商务年鉴》、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及是否有数据交易中心等;同时使用市场化指数、产业结构、人口规模、高铁连通等城市控制信息。企业层面变量(如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专利、TFP、KZ指数等)来自上市公司财务与专利数据。

模型设计部分包括:

1) 基准模型:多维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因变量为城市i对城市j当年是否发生异地设立子公司(虚拟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为流出地与流入地数字经济指数,设定城市对、年份及流出/流入省份×年份固定效应,并双向聚类稳健标准误。

2) 方向模型:在基准式中引入数字经济指数与“高/低于对端城市”虚拟项的交互,辨识“低→高”“高→低”的资本流动方向效应。

3) 工具变量:以城市到“八纵八横”通信干线节点城市反向距离与当年全国数字经济均值的乘积构造数字经济指数的外生工具,采用2SLS估计。

4) 机制检验:在企业层面回归母公司与子公司所在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对KZ指数、管理费用率、行业HHI、TFP、销售费用率、专利授权数的影响;在子公司层面用母—子城市数字经济差异的绝对值(数字鸿沟)解释子公司专利与存续年限。

5) 拓展分析:考察投资多元化(跨行业子公司占比)、市场一体化(价格法市场分割指数的反向指标)、市场规模与地理距离、行政边界对数字经济资本流动效应的调节。

变量说明表格

变量名称变量说明
invest(i→j,t)城市i对城市j当年是否设立子公司(异地投资虚拟变量)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六维19指标综合指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
KZ指数企业融资约束度量(值越大约束越强)
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委托代理成本代理)
HHI行业集中度(越小表示竞争越强)
TFP全要素生产率
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销售效率逆向指标)
专利授权数企业或子公司当年专利授权数量(对数口径)
digit_gap母—子公司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差的绝对值(数字鸿沟)
市场扩张/跨行业/分工企业异地投资模式分类(分工含生产、销售、加工、研发、运输细分)
控制变量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高铁连通、市场化指数等

四、论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概括为四点:其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资本跨城市流动,并对资本外出具有更强推动作用,存在非对称性。其二,数字经济对投资模式的促进具有差异:跨行业最大,市场扩张与分工次之;细分中生产、销售、研发型受益明显,加工型流入受抑。其三,资本流动方向呈空间非对称:与高水平城市的互动提升更明显,数字鸿沟抑制与低水平城市的互动。其四,数字经济提升企业竞争与多部门效率,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代理成本等通道发挥作用;同时促进企业多元化投资、提升市场一体化。

政策建议包括:在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同时,协同产业政策以防范净资本外流;因地制宜培育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完善流通与配套以承接专业化部门布局;关注并缩小数字鸿沟,通过基础设施与数字技能培训提升低水平地区的接入与使用能力,促进跨区域产业链协同与要素高效流动。

五、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论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构建覆盖六维19指标的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以“城市对—年份”面板耦合母子公司生产关系,系统识别数字经济对资本流动的规模、模式与方向的非对称效应;从融资约束、代理成本、部门效率与数字鸿沟多通道揭示机制;在市场一体化、市场规模、距离与行政边界上给出拓展证据。

未来可沿三方面拓展:一是跟踪数字经济制度供给与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冲击效应;二是引入更多微观经营数据与跨界平台数据,精细刻画分工型投资内部结构;三是开展跨国比较,检验不同制度与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下数字经济对资本流动非对称性的外推性。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打开 微信 扫一扫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