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容提要:产业的技术密度增长重塑了研发的地理格局,催生地区间技术互补的创新发展模式。本文构建地区资源有限条件下的两地区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本地企业与邻地企业形成竞争或互补关系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揭示了地区间技术互补下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即各地区在技术互补中扩展高技术部门的技术频谱 ,形成生产规模优势,同时提高每项技术进一步创新的预期利润 ,促进企业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进而提升地区经济增长率。本文基于中国 2000—2018年城市发明专利数据测算得到城市间的技术互补指数,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区间技术互补对于地区人均 GDP及其增长率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创新水平更高的地区形成技术互补,更有助于本地经济增长;本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地区间技术互补的经济效应越强。本文提出了以技术互补为纽带、地区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政策含义是,基于中国超大规模人才优势,建设更多的创新型中心城市,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消除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区间差异,营造联动共享的创新环境,最终形成更广泛的地区间技术互补。
关键词: 地区间技术互补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水平 创新资源配置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论文指出,随着产品技术复杂度提升与研发地理扩散,单一地区难以覆盖全技术领域,重复研发与“拥挤外部性”制约创新效益。为破解技术锁定与低端锁定,文章提出以“地区间技术互补”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增长思路:在共同知识基础上保持差异化优势技术,通过跨地区协同分工形成非同质化竞争的产品技术体系,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潜力。上述问题意识与政策背景(区域协调与协同创新)共同构成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论文主要内容
论文构建“地区间技术互补—创新—经济增长”的两地区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刻画在土地/承载力有限条件下的创新资源配置:先发地区在高技术部门占优,后发地区在互补型技术上集聚以形成生产合力与规模效应,从而提高预期利润与研发强度。实证层面,基于2000—2018年城市发明专利数据,先以显性专利比较优势(RPCA)确定城市—技术优势向量,再以IPC小类在同一专利中的共现频率构造技术联系矩阵,进而在城市对层面计算“技术互补指数”,并汇总至城市层面检验其对人均GDP与其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互补对经济发展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与高创新水平城市的互补明显更有效;知识产权保护越强,技术互补的经济效应越大。
三、论文实证设计
论文使用的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城市发明专利申请统计(用于RPCA与技术联系矩阵并构造技术互补指数);城市层面的统计指标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财政支出、人口密度、人力资本、碳排放、网络基础设施等),并纳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以控制“专利泡沫”。被解释变量为人均GDP与人均GDP增长率,必要时加入滞后一期人均GDP。模型采用城市固定效应与省份×年份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为缓解内生性,构造区域份额偏移的工具变量进行2SLS估计,并开展多种稳健性检验(替换互补测度、引入距离权重、样本与时段调整、前瞻期检验)。进一步分析考察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与互补来源地(高/低创新水平城市)的差异效应。
变量说明表格
| 变量名称 | 变量说明 |
|---|---|
| 人均GDP |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
| 人均GDP增长率 | 城市经济增长率 |
| 技术互补指数(Crac) | 城市与其他城市在“特有优势技术×技术联系矩阵”上的加总互补水平 |
| 财政支出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GDP |
| 人口密度 | 户籍人口/行政区域面积 |
| 人力资本 | 普通高校在校生/户籍人口 |
| 碳排放 | 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数) |
| 网络基础设施 |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对数) |
| 发明专利数 | 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对数) |
| 技术多样性(diversity) | 城市显性技术优势数量(RPCA≥1的技术小类计数) |
| 互补—高创新(Cra_high) | 与高创新水平城市形成的技术互补指数 |
| 互补—低创新(Cra_low) | 与低创新水平城市形成的技术互补指数 |
| 工具变量(Cra_iv) | 城市2000年互补水平×所在区域互补增长率的份额偏移项 |
| 知识产权保护(IPP) | 知识产权案件数/总人口(规模化处理) |
四、论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技术互补显著提升城市人均GDP与其增长率;与高创新水平城市的互补效果更强;知识产权保护越强,互补带来的经济效应越大。政策含义:以技术互补为纽带推进地区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协同环境,从而在更高产出水平上保持较高增长。
五、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边际贡献:从“产品内技术互补”视角补充增长理论;以“RPCA×技术共现”完善技术联系/互补测度;从本地IPP与互补来源地创新能力两端提出可操作的增长条件。未来拓展:在更广技术谱系与多地区网络中检验互补的动态演化,评估不同创新层级与制度环境下的异质性效应。